欢迎进入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中文版
2022年03月16日
学术活动
Academic Activities
项目名称:东南亚国家政党的跨国交往:能动性基础、呈现形态及政治效应
项目负责人:温尧(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成果简介:第一,本项目根据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特性选择典型案例,较为完整地收集、整理和归纳了有关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国主要政党跨国交往的经验材料。在此过程中,这些政党同中国共产党交往的系统性轮廓也被描绘出来。
第二,本项目构建了一个充分重视东南亚国家政党能动性的分析框架,考察相关政党在跨国交往意愿和禀赋方面的特征,并且形成案例内历时性的比较以及案例间的比较。
第三,本项目立足经验材料,构建了分析政党外交对东南亚国家所产生的本地效应的分析框架,既寻求在比较视野下探索政党外交效应的一般性表现,也关注具体案例中政治效应的呈现形态细节。本项目特别展示了中国对东南亚国家政党外交在本地可能引致的短期和长期效应。
论文1:《机会窗口、知识流动与缅甸选举制度演进》,载《东南亚研究》,2022年第6期。
摘要:2021年缅甸局势变化的一个直接导火索是,缅甸的多数决选举制度容易造成“赢者通吃”式的一边倒胜利。在简单多数制下,1990年以来凡是有全国民主联盟参与的选举,皆以其大胜告终。选举制度具有“黏性”,一旦有政党稳定从中得利,选举制度改革通常难以推动。缅甸选举制度修改的条件为,缅甸军人及联邦巩固与发展党面对选举结果的“冲击”,利用政治优势造就“机会窗口”,且具备足够的政治发展知识来反思选举制度的设计。1990年选举至2008年新宪法颁布是第一个修改选举制度的机会窗口期,2010年缅甸重启选举至2015年选举是第二个机会窗口期。但是,缅甸军人及巩发党没有得到充分的国际知识输入,选举制度未能在正常的机会窗口期内被改变。2021年的新局势可以视为“创造”了非常规的机会窗口,选举制度预计将被改为比例代表制。缅甸的案例说明,在政治发展知识匮乏的条件下,即使是自利的决策者也未必能够“理性设计”出于己有利的制度。同时,知识流动的不完整性是西方民主推广过程的副产品,政治发展的曲折性或许内生于这一过程。
论文2:《评估中国政党外交对东南亚效应:观念、利益与争议》
摘要:中国的政党外交——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国际交往——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鉴于东南亚的战略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一直积极与该地区的政治精英接触。 政党外交给东南亚行为体带来了哪些直接变化?这些变化如何转化为长期影响?我提出了一个三维框架来探讨中国政党外交的本土效应,分别是观念接触、利益追求和争议浮现。 我利用原创的数据集并使用越南、新加坡、缅甸和马来西亚的展示下性案例,论述了其效应如何取决于东南亚行为体的能动性以及每个国家的国内动态。从东南亚精英的视角来看,与中国共产党的接触可以带来观念和物质收益,而国内的阻力(如果有的话)很容易缓解,并且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中国政党应该被视为一种温和的现状增幅器,能够在不引发结构性转变的情况下带来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