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中文版
2022年03月16日
通知公告
Notice & Announcement
2019年6月15-16日,“章太炎与近代东亚思想——纪念章太炎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杭州两地举行。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杭州名人纪念馆、复旦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近30位海内外研究章太炎的专家学者,分享了近年来在章太炎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
6月15日上午,会议正式开幕。复旦大学历史系章清教授主持开幕式。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金光耀教授、上海人民出版社历史与文献中心主任孙瑜教授、杭州名人纪念馆吴涛副馆长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介绍了会议缘起与相关研究背景,并向与会专家表示欢迎。
随后,复旦大学历史系姜义华教授作主题报告。姜教授回顾了他及当时的各位师友从事章太炎研究的经过和经验,分析了章太炎的知识结构、体系基础及对其思想的影响,并对未来的章太炎研究提出期许。
会议第一场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吴仰湘教授主持。
东京大学林少阳教授首先发言,题目为“章太炎与明治日本佛学界关联试论”。他从章太炎佛学色彩的思想构建出发,探索其与明治日本佛学界的关联。章太炎在吸收西学知识基础上将佛法升华为一种独特的革命理论,达到革命者的与佛学息息相关的境界,这正是勤于移植、嫁接而缺少对峙的明治佛学所缺少的,甚至可联系到日本的现代性能否产生。
北京师范大学张昭军教授的发言题为“武昌首义后章太炎在日革命活动补证——并介绍几篇重要佚文”,根据日方外交档案和日文报刊,串联武昌起义后初期章太炎的革命活动轨迹,从多角度记录了章太炎从事革命活动的细节和政治主张,从而为章太炎和辛亥革命研究提供了有益补充。
复旦大学戴海斌副教授的发言为“章太炎与《亚东时报》——兼及宋恕”,他重点关注章太炎与《亚东时报》的渊源,钩沉相关史实,有助于理解近代日本背景的政论性报刊及其与章太炎、宋恕等人的关系。理解他们与《亚东时报》同人群体的离合聚散,需要放在新旧、南北、中日等多个维度中进行考察。
会议第二场由首都师范大学江湄教授主持。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吴仰湘教授的发言题为“刘逢禄、皮锡瑞、章太炎的《箴膏肓》研究”。刘逢禄构建起常州公羊学的理论体系,对郑玄大加挞伐,引出晚清更加剧烈的今古文之争。皮锡瑞作《箴膏肓疏证》,对刘氏评语一一引述,详加评析;章太炎则专作《驳箴膏肓评》,对刘氏诸说作针锋相对的批驳。吴教授指出,刘逢禄、章太炎陷于门户意气之争,而皮锡瑞虽宗主今文,但少门户之见,善于梳理旧说,用心明晰汉代今、古文家法。
北京大学中文系陆胤副教授的发言为“‘传之口耳’与‘著于竹帛’——章太炎文论经论中的口传性与书写性问题”。晚清今文学大兴,公羊家主张传经“口说”胜于“明文”。而受西方社会学说浸润的章太炎,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以书写性为中心的文学缘起论和古文经说。在“口耳”和“竹帛”两极之间,这些论述虽然出自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发言动机,却存在共同的思维结构,折射出近代学人关于文化转型的期许和想象。
信阳师范学院余康博士的报告为“章太炎先生《尚书》学史研究述论”,分析了章太炎《太史公古文尚书说》《尚书略说》等专著,指出章太炎探讨了《尚书》学史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后人研究《尚书》和撰写《尚书》学史起到导引作用。
会议第三场由东京大学林少阳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章可副教授的发言为“旅行书写与认知建构:知识史视域中的康有为《印度游记》”,他通过尽可能构建康有为在游历印度之前“知识仓库”中与印度有关的部分,探明康有为在游历印度期间思想的渐进和变化。康有为对当时印度的婆罗门教、种族理念、殖民体验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印度作为与中国相似的古文明经验,在许多问题上为其提供了思想素材。
香港城市大学陈学然副教授的发言为“守护共和:章太炎实现国家统一的思考”。章太炎在民国时期推动联省自治,力图在此基础上实现大统一理想,有削弱军人地方势力和提倡人民自治思想的成份,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在今天具有启发意义。虽然他努力推动联省自治,但其主张与时代思潮格格不入,存在不少争议,难免沦为军阀割据自保的工具而遭到批判。
华东师范大学王锐博士的发言题目为“凝之甚难,判之甚易——章太炎对民初政局的批评及其内在困境”,他指出,章太炎强调“先综核后统一”,通过有效的政治治理巩固国权,但他所仰赖的政治群体,只是在立宪派、旧官吏到国民党人之间转换而已,无法找到新的政治主体,因而难以实现政治整合之目的。
会议第四场由北京师范大学张昭军教授主持。
浙江大学张凯副教授发言题目为“章氏国学讲习会与民国学风的分与合”。章太炎晚年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以期端正学风,培育新人,成为反省现代学术体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门径。这为当今提供了思想启示,即以方法与材料为准则判分新旧中西,会无形割裂传统学科与现代学科、价值与知识之间的关联。
北京师范大学孟琢副教授以“自由平等的形而上学基础——章太炎齐物哲学的主旨与突破”为主题,指出章太炎《齐物论释》这部著作兼具形而上学和政治哲学双重内涵,统摄了章太炎的思想学术与政治实践。而真俗之际的启发与印证,也成为深入理解章太炎哲学主旨的基本视域。
上海大学周展安博士发言为“‘以百姓心为心’:章太炎‘齐物哲学’的内在构造及其革命性”。《齐物论释》是以佛解庄之作,章太炎的齐物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革命性,包含着立足弱者的角度所发出的抵抗之声和自下而上的言说,为“百姓”地位的上升建立理论基础。
复旦大学博士生欧阳清的发言为“从诸子学到哲学:章太炎的诸子学研究方法新探”,她指出,章太炎的诸子学研究,对于近代中国的学术转型与学术体系重建,有着筚路蓝缕之功和重要的典范意义。自章太炎开始,中国的传统诸子学才摆脱经学附庸地位,获得重大突破,一跃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与印度佛学、西方哲学平行的中国哲学。
6月16日,会议移至杭州继续举行。会议第五场由杭州名人纪念馆吴涛副馆长主持。
杭州章太炎纪念馆学术研究部斯彦莉的发言为“以许慎《说文》为律度,不移新说——马宗霍整理、章太炎撰《说文古籀补匡谬》未刊书稿”,围绕章太炎纪念馆收藏之太炎未刊书稿,录出文字内容,整理点校并考证其学术价值。
复旦大学博士生崔庆贺的发言题为“以仁为本与笔削六经——章太炎初刻本《訄书》中的孔子论”,指出该书中的孔子论反映出章太炎重构孔子思想与中国文化的努力,形成“以人为本”和“笔削六经”两大核心观点。该书认为仁是孔子思想之根本,六经为仁本思想之载体。但章氏思想此时尚在过渡中,其论述也存在内在矛盾。
复旦大学贾泉林博士后的发言题目为“对激进主义的回应——章太炎晚年的《大学》新诠”,指出章太炎晚年借助对《大学》的诠释回应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激进主义思潮,以平实理性的态度解读《大学》“修己治人”的宗旨。章太炎赞成王阳明“亲民”论,指斥从晚清到五四的启蒙运动和朱熹“新民”说一脉相承,新文化人“道德由于科学”的观点与朱熹“格物致知”论思路相同,造成对人的主体性的压制和人格堕落。
会议第六场由香港城市大学陈学然副教授主持。
上海社科院司马朝军教授作发言“章太炎与宋恕书札考释”。书札涉及章太炎与宋恕、张之洞、梁启超、俞越等人的来往,通过对书札的考察,可以进一步探求章太炎学行与日常生活、交际圈,发现若干新的章学研究课题。
复旦大学博士生成棣的发言为“宋恕与章太炎:诸子学、治法与政学关系论”,通过梳理宋、章交往历程,发掘两人的思想互动。章太炎和宋恕在思想、学术上互相施加影响。例如1900年前后,宋恕以日本成功经验为依据赞成地方分权和自治,章太炎思想中也包含分镇说、自治说等内容。
上海中医药大学裘陈江博士的发言为“章太炎致孙至诚佚信考释”,通过校正书信文字、考证书信时间、考释书信内容,推动对于章太炎、孙学诚生平事迹与交往始末的认识。
会议最后,与会学者展开综合讨论,并对章太炎研究的前景及未来章学会议召开的规划进行展望。本次会议充分交流了当代章太炎研究的最新成果,会中不乏热烈的争论和争鸣,相信自会对章太炎及相关研究有所推进,还当有助于培养锻炼新一代的章太炎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