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中文版
2022年03月16日
学术活动
Academic Activities
项目名称:宾礼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以唐宋时期为中心
项目负责人:朱溢
成果简介:
《北宋外交机构的形成与演变——以官僚体制和周边局势的变动为线索》主要从唐宋官僚体制整体结构的演进、北宋周边局势的变化两条线索,来探讨北宋的外交机构。本文先是梳理了北宋外交机构的演变过程:元丰改制以前,北宋的对外交往由国信所、都亭西驿、礼宾院、怀远驿和同文馆负责,这些机构并不隶属于权力近乎空心化的鸿胪寺;元丰改制使主客司、鸿胪寺实体化,除了国信所隶属于入内内侍省外,其他机构都在鸿胪寺辖下,但是鸿胪寺对这些机构的管理权并不完整。本文进而指出,国信所等外交机构按照国家、地区的不同而各有分工,是宋朝应对澶渊之盟后周边局势的结果。分而治之、区别对待始终是澶渊之盟后北宋政府处理外交事务的一个基本准则,即便在元丰官制改革后也是如此,甚至持续影响到了南宋的外交管理。
《北宋宾礼的建立及其变迁——以礼仪制定原则的讨论为重点》着重从礼仪制定原则的视角,来研究北宋的宾礼制度。本文将北宋宾礼的变迁分为三个阶段:北宋初年大体上延续了《开元礼》的宾礼制度,根据蕃客身份的不同,将宾礼分为蕃主来朝、蕃使来朝两类,在这一时期的宾礼实践中,蕃使来朝占据了大多数,已经出现契丹使者优于其他蕃使的现象;澶渊之盟后,蕃主不再来朝,而且蕃使来朝礼仪不再统一制定,而是分别以契丹、高丽、交州、西南蕃和其他地区的使者为对象,来制定宾礼仪注,其中契丹使者来朝礼仪的规格远高于其他蕃使,其他蕃使见辞礼仪的仪式过程也有差异;澶渊之盟后制定的宾礼仪注在很长时间内都被遵循,《政和五礼新仪》中的蕃使来朝礼仪也只是在此基础上略作调整。这些事实说明,随着北宋对外形势的变化,宾礼的制定原则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宾礼实践中逐渐出现了差别对待的原则,并在澶渊之盟后制度化。
《北宋对外交往的另一面——以〈参天台五台山记〉的记载为线索》以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为主,来阐述国使交往以外北宋对外交往机制的另一种形式。熙宁五年,以成寻为首的八名日僧通过偷渡来到中国,得到了宋朝地方官府和朝廷的接待,并在《参天台五台山记》中得到了详实的记载。北宋各级官府对成寻一行的应对,与国使交往颇有不同,尤其是朝廷没有采用正规渠道来接待成寻等人,本文认为,这些与北宋没有把成寻看作正式使节有关,《参天台五台山记》中的记载有助于我们完整地理解北宋后期的对外交往机制。
《唐至北宋时期宾礼的礼仪空间》以礼仪空间为视角,来探讨唐至北宋宾礼制度及其实践的变迁。本文认为,宾礼礼仪空间的变化,既受皇帝日常政治空间的影响,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对外形势的左右。一方面,无论是唐后期蕃使来朝时的正衙礼见、后殿对见的形式,还是五代时期朝见礼仪空间的前移,抑或是北宋的蕃使朝见礼仪皆在内朝举行的事实,都证明了宾礼的礼仪空间与皇帝的日常政治空间之间显著的关联性。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宾礼礼仪空间的差异与周边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从唐至北宋,随着对外形势的变化,周边政权的强弱在宾礼上有了更加直观的反映,尤其是在澶渊之盟后,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宋朝根据不同的国家制定不同的蕃使来朝礼仪。这些蕃使来朝礼仪之间存在着落差,尤其是契丹使者来朝礼仪的规格远远高于其他蕃使,这在礼仪空间上有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