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中文版

2022年03月16日

学术活动

Academic Activities

2022年中心优秀结项课题 :安璥的朝天日记:明清易代时期朝鲜首本海路使行录研究

2023-01-02 12:54:48 作者:裴钟硕

项目名称:安璥的朝天日记:明清易代时期朝鲜首本海路使行录研究

项目负责人:裴钟硕

成果简介1621年,后金占据辽东地区,陆路受阻,朝鲜贡使团时隔两百年通过海路出使明朝。贡使团书状官安璥(1564- 1640,字伯温,号芹田)记录了赴明朝贡160多天的所见所闻,由此完成了朝鲜王朝首本海路使行记——《朝天日记》。

著作仔细对比和分析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和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的《驾海朝天路》两个版本,研究朝鲜贡使笔下的海路、陆路、晚明士人和明末风情,揭示先行研究尚未探究的以下三点内容。

第一,安璥所属的使行团时隔两百多年再次由海入明,凶险的大海对他们一行是陌生又恐惧的存在。比安璥先行的使臣柳澗和朴彛敍在回程遇浪身亡,这对安璥一行形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使行团在海上多次遭遇巨浪,经历了生死关头。安璥的诗词如实记载了当时的危急时刻。然而作为一名儒生,他敬畏天命,超脱生死,淡然对待一切,在风浪中也不忘作为臣子的忠诚和作为使臣的使命感。

第二,抵达登州(现烟台)以后,使行团一路北上,经由山东和河北地区,走到了鄒平。在鄒平,一部分人马由天津抵达北京,另一部分则不经过天津直接到了北京。安璥属于经由天津抵达北京的团队。在从来都没踏上的陌生路上,安璥记录了一路目睹的明末风情和与之相会的晚明士人。安璥笔下的明末社会风俗,不仅包含物质上的居住、出行、服饰、经济生产,还包括丧葬和信仰等风俗。他对烙有儒家文化印记的山水尤为感兴趣,并作了大量诗词吟咏它们。此时的朝鲜早以“小中华”自居,安璥的观察始终贯穿着“是否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主线。他仰慕明朝文化底蕴深厚、经济繁荣、服饰华美、生活太平,但也批判了明末儒家文化衰落、道德素质低、信仰混乱等问题。安璥笔下的“天朝上国”正逐渐失去耀眼的光环。

第三,登州至北京的路上,安璥与沿路邂逅的士人作了大量笔谈,谈到了怎样看待明朝没落后金崛起的时局。长期的“尊明事大”教育和对万历皇帝再造之恩的感激深深烙印在朝鲜士人的心中。然而,17世纪以后东亚局势发生了变化。后金逐渐壮大,掌握了辽东地区,阻断了明朝和朝鲜之间的陆路。朝鲜为了对明行义,经由海路入明朝贡。该部分着重分析朝鲜士人和晚明士人对后金崛起的认知,以此探究明朝和朝鲜对后金的应对方式,分析朝鲜对华观的转变。